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桂竹筍加工廠進行蒸煮前的準備(攝影/蔡聰挺)
桂竹在原住民部落內是一種多用途的植物,可以蓋竹屋、編製生活用品、竹桿等,但是在工業發?之後,有些用途被塑膠製品所取代,因此只有整片成熟的竹子,定期會合力採收,整台車往都市運送。在採收前每年從地下冒出的嫩筍,便成為另一種經濟作物-桂竹筍。 每年4-5月便是桂竹筍盛產的季節,這時候便得盡速採收,否則錯過時候,便會老掉,失去食用的價值。但是在大量採收之後,如果不能快速的賣掉,一樣會老化,口感變差。這時候農民便會將筍殼剝開,取出最嫩的部份,用大鍋子將桂竹筍?青(煮熟),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,但還是不?,以產銷班方式建置加工廠,便是一個比較有效率而可行的方式。綠竹筍也是如此。 桂竹筍要好吃必需兼具嫩及肉厚,所以不能施用化肥,以自然生長的方式最佳。新竹縣的五峰鄉及尖石鄉因為多山,所以都有桂竹筍的產季。尖石鄉公所為了協助農民進行桂竹筍的加工作業,輔導成立桂竹筍加工廠,將農民生產的桂竹筍集中在加工廠加工。首先先將筍殼剝開,將較老的部份削掉,稱重之後,倒到蒸鍋內,一鍋有兩大籃,一次可蒸煮500公斤,從蒸煮、放涼、裝桶、?菌等,約需兩個小時。然後成桶銷售,改善了各自加工的麻煩及增加效益,增長保存期限。(攝影/蔡聰挺) 圖一、剝好筍殼的桂竹筍倒入蒸鍋中並加水 圖二、蒸鍋加蓋並開始加熱蒸煮 圖三、裝桶後進行菌作業